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水晶蝶 >陳凱歌一家的“行楷顏柳”的故事 正文

陳凱歌一家的“行楷顏柳”的故事

2025-11-02 20:52:41 来源:鼻孔遼天網作者:曆史 点击:582次
  陳凱歌有個很特別的愛好———書法。陳紅婚後得知他有這個愛好後,也相當支持,滿北京城幫他淘換好的筆墨紙硯。

   夫婦倆在江西的一處僻靜處起了一座小洋樓,在陳紅的打理下,三樓的整個樓麵被一切打通,打造成為一間雅致古樸的書齋。

   書齋門額上有一塊橫匾,上書兩個龍飛鳳舞的大字--真趣。這是陳凱歌有天跟陳紅對酌到微醺的時候一時興起,借著酒興給書齋提下的匾額。之後酒醒了,反而寫不出那種狂放隨意的味道了,於是把這兩個字好好裝裱起來,安到了門額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陳凱歌在書齋流連忘返,陳紅這個做太太的也常常上樓作陪。陳凱歌興致高的時候就會忍不住點撥一二,這麽一點撥,陳紅也就慢慢上道,對書法從不通變成為粗通。慢慢地,寫字時許多開頭收尾的瑣碎活就都交給了陳紅。

   老是看陳凱歌練字,陳紅慢慢就受了影響,閑暇的時候,也會攤一張紙隨心所欲地寫寫畫畫。沒有陳凱歌那樣的功底,陳紅起先寫的字有點慘不忍睹,陳凱歌看著陳紅的“大作”,覺得臉上無光,索性就擔任了陳紅的書法老師,將自己多年的書法心得一一相授。

   根據陳紅腕力不足、手勁不大,捏不住大筆的現實狀況,陳凱歌最終幫太太確定了她練書法的主攻目標———蠅頭小楷。陳凱歌自己比較偏愛用大楷筆,寫字的作風也以端正豪放為主,缺憾就是應付不了小楷字,寫小楷是弱項。他想自己練不了的,正好適合太太練,將來夫妻倆雙筆合璧,多般配。

   陳凱歌專門托人從北京寄來一套碧雲軒的蠅頭小楷筆和一刀專練小楷的棉連宣紙。那陣子,兩人可謂是雙宿雙棲。在陳凱歌不遺餘力的指點下,陳紅很快就上道了,短短3個月,就能捏著極細的小楷筆寫出黃豆大小的小楷字。雖然距離蠅頭另有點距離,但現在這個年代,在女藝人裏,絕對是獨一無二了。

   陳紅的小楷字越來越漂亮,於是就有了跟陳凱歌同紙獻藝的資格。家裏的親戚們都巴不得弄幾張陳凱歌寫的中堂,所以陳凱歌用大楷寫完以後,落款的義務就交給了陳紅,陳紅捏著小楷筆,娟秀地落上日期和“真趣書齋”幾個字,陳凱歌再端正地蓋上自己的書法專用印章。

   之後拍攝《無極》的時候,片頭的“無極”兩個大字,就是陳凱歌的墨跡,而隨後的演職員表,則是陳紅的作品。

   伴伴隨著兒子在美國長大,陳凱歌和陳紅終於也在美國安下了自己的家。在美國買了房子後,新家裏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要有個書齋的,隻是,美國的書齋被設在了寬敞的地下室裏。

   在美國的書齋裏陪陳凱歌的,除了陳紅另有兩個兒子。當兩個兒子開始握著鉛筆學習寫英語單詞的時候,陳凱歌給他們預備的小號毛筆也正式上崗———在陳凱歌看來,毛筆書法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一定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陳凱歌給兒子們預備好啦描紅本,上麵鋪上很薄的白紙,讓他們從描紅入手。雖然隻是最基本的發蒙描紅,但陳凱歌的目光卻早已放到了更遠———給兩個兒子的描紅本是不一樣的,雨昂臨摹的是顏體,飛宇專攻的是柳體,家裏四口人,行楷顏柳,各有所長,互補互益,這比起四個人的字如一個模子鑄出來的要有趣得多。

   兩個兒子慢慢練出了點模樣後,每晚就有了新的個人運動。一家四口吃完晚飯,一路步入地下室書齋,一人占據一張書案。陳凱歌隨口吟出一首詩,於是便辨別開始忙活。寫完了,一字排開掛起來,大家坐在一路點評比較,挑出當晚公認寫得最好的一幅保留下來,落選的其他三幅就塞進碎紙機。小孩子都是不服輸的,為了盡可能多地留下自己的作品,一有空,不用陳凱歌監督,自己就自動去書齋練書法了。

   兒子放假的時候,一家四口會在國內旅遊,目的地並不是什麽名勝景區,而是一些最負盛名的筆墨紙硯產地。有關筆墨紙硯的故事充分激起了兩個孩子對這些古老玩意的興趣,他們最盼望的就是去這些好東西的原產地,看一看、瞧瞧、找找有沒有最適合自己用的筆墨紙硯。

   有一次,在肇慶市東部爛柯山的老坑、麻子坑和宋坑,兩個兒子險些是一寸一寸地搜索自己眼前的地麵,不時在地上翻找挖掘,希望能翻出一塊自己中意的硯石。雖然最終沒有什麽大收獲,隻能遺憾地隨手撿了兩塊普通的硯石,但經過當地匠人的一番雕琢後,一塊做成為胡蝶(butterfly)狀,另一塊做成為蘭花狀,兩個兒子也愛得不得了,從此以後這兩塊硯台就成為他們的專寵,誰也不讓動,視若拱璧。

   就這樣,書法從一種愛好變成為陳凱歌一家的生活習慣,跟吃飯一樣,少了就覺得心裏瑕玷什麽。《梅蘭芳》拍攝了16個月,可就在這16個月的繁忙中,每日晚上,在陳凱歌的房間裏,夫妻倆依然會鋪上一張好宣紙,相助寫上一幅字,仍然是老端正,陳凱歌寫大楷,陳紅補小楷。

   在劇組,陳凱歌隔幾天就會收到一封美國寄來的航空信件,雖然網絡已經非常普及,但夫妻倆和兩個兒子依然保持著用原始書信往來的習慣,而這些書信,也全都是毛筆寫就。夫妻倆共執一支朱筆,在兒子寫得好的部位加上紅圈,再給他們寄回去,當做是對書法作業的點評。

作者:娛樂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